《成人世界的迷路者》——《四百击》观后感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图片来自百度搜索)


《四百击》中,14岁的让·皮埃尔·利奥德扮演的12岁的安东尼的表演算不上炉火纯青,只是“自然”,自然地在课堂上坐不住、捣乱;自然地在挨骂的时候面无表情,无所谓的样子;自然地回家照看炉火、倒垃圾。他的表情不多,也许是天性,抑或是与大人周旋所塑成的刻意的面具。所以,无论是撒谎、抽烟、偷东西、挨骂和被打,安东尼只是“自然”地去完成,去接受。


 其实对一个小男孩来说这些并没有多严重,当他被外界批判的时候,至少内心还有一片纯净之地是留给自己的。当安东尼把巴尔扎克的照片贴在床头的小柜子中,甚至点燃蜡烛把他供奉起来,那个真正的、12岁的小男孩又回来了。他娴熟地吸着烟,默念着书中的句子,甚至在作文中写了出来,以表达他的热爱。然而老师将他的成绩评定为F,指责他是抄袭。我想,那时安东尼的心灵有一瞬间是已死了的,甚至比父亲那一巴掌狠厉的耳光还要来得厉害。


世界是成人的,成人是世界的支柱,所以他们有权对孩子下定义,他们随心所欲地按照自己的喜好、标准批判孩子的对错。安东尼躁动不安,固执倔强,以12岁的年龄想要做一个20岁的成人。父母老师无法窥视其内心,因为他早已将心门关闭,同伴拉着他逃学、玩乐,只不过是安东尼借以逃避烦恼现实的方式,只是他的逃避手段以不可避免地沾染上了成人的习气。母亲偷情被安东尼发现,继父偶尔和颜悦色,转过身又变成指责,安东尼想要享受美好的家庭生活,与父母去看电影时的开心大笑几乎是影片中唯一放松的时刻。下一秒,世界又充满了敌意。

没有人问,安东尼,你到底想要的是什么?在法国新浪潮时期,人们已经过得不容易,成人之间互不关心,正如安东尼的父亲和母亲,交流只是争吵,所以更不会有人对孩子的心理产生过多的关注。


一耳光能够解决的问题,为什么要废话?


单调的黑白流畅而清冷,一如这个世界。安东尼行走于街头,流窜于每个不属于他的地方。特吕弗的镜头跟着他的脚步,将自我童年灌注其中,我们看到的是安东尼,还是那个被安德烈·巴赞收养,将自身体验表现与安东尼身上的特吕弗呢?我想,安东尼是真的不在乎的,不在乎自己的一切不正确的行为,不在乎耳光、谩骂、指责,不在乎小小年纪就被抓紧了监狱。只是他到底渴望什么,他也不知道。生活是迷宫,当我们在寻找出路的时候,在不知不觉地我们也丢掉了我们曾经珍视的东西。最终,安东尼被送到少管所,教官极有经验地在扇耳光的时候摘下金属制的手表,被扇的安东尼镇定自若地吃着面包,这个世界他虽然并不懂得许多,却已经无动于衷。

非典型的安东尼终于还是逃跑了,也许他并不是刻意要逃走,只是那里不应该是他想要呆的地方,镜头平稳地随着安东尼的脚步推进,尽头,是已经无路可走的沙滩。


一秒钟的定格,是安东尼平静的表情。


评论
© 狮心 | Powered by LOFTER